您的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
寒露是九月节,朔风剪塞草,寒露日夜结。李白诗云:“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”。自此,露气重而稠,稠而将凝,再过半月,将凝为霜降。自此,告别了秋高气爽、秋明空旷,白日将变得幽晦,天寒夜长,风气萧索,雾结烟愁。萧萧秋意重,依依寒色浓,归鸿将急于南飞,哀鸿遍野,秋残如血的季节到了。
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标志。
白露节气“露凝而白”,至寒露时已是“露气寒冷,将凝结为霜”了。
深秋寒露重,警惕寒伤人。一年24个节气中带寒字的有三个节气,除了寒露还有冬天最后一个月的小寒、大寒,小寒大寒的寒,寒的是下半身,寒露的寒,寒的是上半身,因为它的寒是从秋风而来。
寒露节气简介
中国的节日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节日和节气往往是紧密结合的。与节气相对应,传统节日更有了它亘古不变的意义。
重阳节,所对应的节气就是寒露。在这之前,节气里没有带“寒”字的其他节气,也就是说,从寒露这个节气开始,秋天的萧瑟就越来越浓,气温下降的速度将日渐加快。
《风土记》记载:“九月九日,折茱萸房以插头,言辟恶气而御初寒。”关于插茱萸、佩茱萸嚢,民间生活中认为是为辟恶气、御初寒。
重阳过后就是寒露,夜寒露重,寒邪易侵,如何在寒露养护正气,抵御寒邪,成为养生的重中之重。
寒露养生
1、升清降浊
深秋,天气上升,地气沉降,有清洁、肃降、收敛的特点,有利于人体降浊升清。我们可以在这个时节为身体做一次“大扫除”。
“升清”主要通过肺吸入的自然之气,和脾胃吸收的水谷之气来濡养身体,这段时间出游郊野、或登高舒展,都利于体内清气上升;“降浊”主要是通过大小便、汗液、废气代谢、或经络疏通排出体外。
寒露以后的阳光特别补,此时的阳光已没有炎夏时的“热毒”,温暖如酥,尤其是偏阴寒体质的人晒一晒,会非常受用。
2、添衣护足、以防感冒
寒露时节,雨水减少,天气干燥,昼热夜凉。燥邪当令,容易伤肺伤胃,内火旺盛。此时人们的汗液蒸发快,皮肤会出现干燥、皱纹增多的现象。口干咽燥,甚至会出现毛发脱落等。
因此,寒露时节的养生要滋阴防燥、润肺益胃。多食滋阴润肺的食物,同时要加强锻炼,增强抵抗力,以防感冒,适当增添衣服,保暖护足。
3、注意足部保暖
谚语说: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。”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说:“每(年)八月一日已(以)后,即微火暖足,勿令下冷无生意,常欲使气在下。”寒露过后,气温逐渐降低,应防止“寒从足生”。
“百病从寒气,寒从脚下生”。足部是足三阴和足三阳经所过之处,如果脚部受寒,寒邪就会入侵体内,影响肝脾胃肾胆膀胱等脏腑功能。两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,血液供应较少,加之脚上的脂肪层很薄,容易受到寒冷刺激的影响。寒露过后,最好养成每晚泡脚的习惯。
4、寒露泡脚
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
“寒露脚不露”告诫人们寒露过后,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,应穿上保暖性能较好的鞋袜,切勿赤脚,以防“寒从足生”。
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。从养生理论看,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,而负担最重,因此,这个地方最容易血液循环不好。一旦脚部受凉,除了引发呼吸道疾病外,脚部受凉还可引起腹泻、腰痛等疾病,因此,足部的保暖护养显得格外重要。
寒露过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,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,可以舒筋活血,温暖全身。
5、护颈护腰
正寒露,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,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。因此,寒露过后要避免受凉,少辛增酸,预防疾病。颈腰脚,三保暖寒露之后不宜再"秋冻",尤其要注意肩颈、腰背、脚部的保暖。
暖颈:脖子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,会导致咳嗽、感冒、嗓子发炎。戴条围巾可有效保暖颈部。宜经常模仿"乌龟伸脖"的动作,前后伸缩脖子,再左右转动。
暖腰:老年人阳气渐衰,腰肌劳损等症状受冷的刺激容易加重。老年人早晚出门时不妨穿个马甲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由本平台整理,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平台,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,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及时删除!